洪湖湿地生态保护让“臭水湖”重新变身“鱼米乡”
洪湖美景:水上摇篮曲
10年前,一场无序的“圈湖大战”在洪湖骤然掀起。数不清的小鱼池平地而起,竿连竿、网连网,让湖区生态迅速恶化,水草不再,鸟儿飞离,洪湖成了死湖、臭湖。然而,今天的洪湖湿地却换了另一番景象,鸟飞鱼跃、碧波荡漾。游人荡舟湖中,摘莲蓬,吃菱角,戏河虾,“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的歌声再次唱响。
近10年来,湖北洪湖通过强力推进围网拆除、生态恢复等工程,保护湿地深入人心。过去渔民争着插围网,如今抢着护荷塘;曾经“迷魂阵”网尽大小鱼虾,现在增殖放流年年蓄养种源,洪湖实现了从“竿连竿”到“浪打浪”的巨大转变。
鱼米乡变身死臭湖
洪湖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目录》,有着“中南之肾”的美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水域辽阔,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湖中仅水生植物就有近500种,生长着57种鱼类、138种鸟类,每年在这里驻足越冬的鸟多达几百万只。
“刚来的时候,真的就像歌里唱得那样,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64岁的老渔民王贵才1962年从山东微山湖迁到洪湖生活,见证了洪湖生态环境的变迁。
据他介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水上莲叶接天,水下鱼虾丰美,空中鸟儿齐飞,“出门一趟就是一满仓鱼,对着鸟群打一铳就能打几十只鸟”。然而洪湖富饶的物产在渔民疯狂猎捕下锐减,为增加渔获,渔民将渔网织得密如蚊帐,一网下去,大小鱼虾无一幸免。
眼看洪湖资源被捕捞殆尽,上世纪80年代初,洪湖水域开始取缔捕捞作业,鼓励渔民承包划片,开展水产养殖。由于当时水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湖区农民也纷纷弃农从渔。一时间,一场无序的“圈湖大战”掀起,大量渔民涌进洪湖,插旗为标,插竿围网,无数个小鱼池将洪湖分解得支离破碎。“当时竹竿连着竹竿,围网连着围网,不熟悉湖区航道,进去了别想出来。”王贵才说。
有关部门统计,到2004年底,洪湖53万亩水面中围网养殖面积达到37万亩,占湖区面积的近70%。
掠夺式的渔业开发让洪湖湿地环境迅速恶化。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卢山说,当年调查统计的洪湖的鸟类仅12个品种,数量2000多只,洪湖水质从一类二类降为四类五类,野生鱼类种群趋于单一化和小型化,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程度。
闻名中外的洪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些专家疾呼:救救洪湖!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