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为乡村遗产保护平添一份“乡愁”的无奈
乡村旅游也是开发乡村文化遗产的方式之一。
“或是空心化、没人住,老房自然而然就塌了;或是村民因现实原因拆老房建新楼,或是为搞新农村建设,拆去老房……”说起中国当下老房“归宿”,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阵阵惋惜,在他看来,这些老房中不少是“宝贝”,是乡村遗产,而遗产保护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11月1日,“杭州(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嘉宾的罗德胤亦被邀请其中。
该论坛由中国乡村文化研究院、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杭州西湖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主办。
与欧洲文化集中于城邦不同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起源于农村,农耕印象是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而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正在消失或遭到破坏。
“中国的乡村遗产价值是非常高的,从世界文明史角度看,中国乡村遗产是东方农业文明最好的见证,没有它,世界文明就少了一大块,中华文明也失去了文化认同的一部分。”罗德胤说,现在面临尴尬的情况,大部分乡村遗产面临空心化、衰败化,甚至还面临一个建设性的伤害。
乡愁,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而承载这份“乡愁”的老房建筑,却在岁月中历经斑驳,平添了这份“乡愁”的无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40余万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半数以上分布在村、镇当中。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大量消失。与传统村落一同消失的,还有独特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趋势很糟糕。”罗德胤皱了皱眉。他认为,保护乡村遗产最根本方法是进行遗产观念普及,其次是找资金(修缮)。“为什么地方政府、百姓想要把老房子拆掉建新楼,而欧洲百姓却认为老房很好,是宝贝,想办法留住,如果中国百姓也有这种观念就很好,大面积的乡村遗产保护才有可能。”
在濒临消失的乡村遗产前,罗德胤不像是一位严谨的专家学者,反而像是乡村遗产的守护人,字字映射出对老房的惋惜,句句透露着人文情怀。
他告诉记者,在乡村遗产的保护上还存巨大的资金缺口,“乡村遗产保护,你要去修缮,而修缮一座老宅比重建一幢新房,成本更高,所以要想大面积保留住,需要的资金量是巨大的。”
乡村遗产,这份挣扎在城市化的包围圈外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此时在他眼里更添了几分惆怅。
在保护乡村遗产中,罗德胤提到了民宿的发展,这常基于乡村遗产上而生的产业。他提出,民宿的发展也会伤害乡村遗产,投资方若没有接受过遗产保护上的培训,基本上一动就是破坏。
尽管如此,罗德胤认为,“即使在乡村遗产上办民宿是一种(对遗产的)伤害,也要比拆了要好,也比没人管它要好,因为中国(对遗产)真正的破坏是漠视,不觉得有价值。”
他建议,若想在乡村遗产上开发民宿,首先请文保专家来给民宿主人做遗产保护方面的培训,告诉他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开发中要保留遗产历史信息、要有可逆、要最小干预;其次,政府要尽快盘点全国范围内在遗产保护方面做得不错的,且在经营方面能维持的民宿,作为示范推出去。
为乡村遗产,这份沉重的“乡愁”,罗德胤提醒,目前中国的乡村遗产,未被关注和开发的还占了大多数。
他说,未开发的乡村遗产分两种,一是还未被得到关注,就已经消失了;二是破坏的风气还未吹到那里,“如果当地主管部门,有先见之明的话,早点观摩乡村旅游业发展相对好的地方,先了解这行业的发展特征,为以后保护做好准备。”
他还表示,如果乡村遗产不被利用,放在那里,就无法发挥它的价值,乡村遗产若既能做到利用,又能做到保护是最好的,但如果在利用中被改得面目全非,就是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