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滨谊:找寻中国的风景园林——从传统到现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滨谊现场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滨谊现场报告
11月7日下午,2015中国苏州·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博览会,”今天我非常高兴,今天同济大学有三位重要的嘉宾,除了前面王教授,在座的金教授,也是我本科的班主任,接下来我要有请重要的嘉宾就是刘滨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大家欢迎“。
刘滨谊:第五届艾景奖的各位代表、嘉宾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第一次站在艾景奖大会的讲台上,我们这个专业有个特点,思想一直在变,我就在登台的前一分钟还在编辑PPT,接下来我给大家讲的内容只当做我到此时此刻为止的一些想法,再往下走还会有所变化。
大家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跟我们那个上面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首先跟大家讲一下我的背景,30年的时间,比克毕业之后到现在30年的时间从事风景园林的研究实践。最初出道,从大规模的风景名胜区开始,三清山自然文化遗产,学了历史,翻了这本书,也花了20年的时间,教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三门课。我今天的讲座思前想后,把它浓缩一下,也是这么多年的一个积累,我想讲三层意思,从传统到现代的途径,我们寻找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灵魂,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一些基本手法,三层含义最终都指向了时空转换,时间跟空间的转换。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最初是习惯于在土地上说话,对最后放在档案馆里也没实现,做着做着才发现,所有方案不落地都是白扯,一定要落地,一定要建成。
这样一个项目紧邻龙门石窟,我们想到不仅仅是物理的,生态的,更多的是精神文化,而到这个就让我们想起来,当我们评价中国风景园林的时候,仅仅根据外形象,你是不一定能看全的,就像看一个人,人不可貌相,中国园林更是如此。在我们做规划设计的时候,我们规划的依据是什么,通常都是停留在形态上,这个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在这个项目当中所要思考得,要依据历史的、人文的,再具体一点就是,这种意识在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集中体现的就是诗词,外在的形,这反应会话以超出释放心想里中国,通过历史脉络,自然生态脉络想办法来体现。
我们先说结论,这里看一下我们的规划,因为唐代等历史上的山水绘画,将山水有机的进行综合,我们设想我们提出了诗画风景园林,进一步具体形象的说法就是,我们用描写当地景色的诗,从历史上发觉中国的诗词,还有绘画,根据诗词跟绘画提供的线索我们去再造风景园林的景。思想的来源该是这样的来源,我们从最基本的三个源头去做起的,一山水田园生活,一个是山水诗词,一个是山水规划。3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当中,首先我们从360多首唐诗中,挑选了60首。进一步在这60首当中,我们提炼10个景,再把景的名称也相应的都提炼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我们风景园林还是要讲空间感受,风景花儿也是根据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理论,最初就是柳宗元提的,也是我的硕博论文里面的一些研究核心,主要是从风景园林规划角度出发,最基本把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感受分成这样两大类:一种是奥秘性空间,一类是空旷的空间。进一步把人们感受分解成奥秘神奇,或是空旷。包括在10个景区当中互相联系,山水诗词跳跃性更大。把刚才看似很抽象的这些思路,利用诗词绘画去找线索,找主题。文人游宗,洛宛古道就是一条城市道路,文人游宗重点指的就是历史上到此一游的诗人。
如果能看明白的话,其实我们基本规划思路也就是这样,接下来的做法就是如何把它落实在图纸上,建造在实地中。我们根据刚才的框架,深蓝浅蓝都是历史上,深蓝是诗人们的游览路线,我们把它再现,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根据诗词里的,作为一种诗文的线索,作为历史景观要素。发觉诗文线索,把它落实在我们风景园林的设计上面。
接下来,用几个案例来说明一下。游槐香古道,这些,我们寻找绘画的线索。也找了一些古驿道的图片,我们只能去猜想,根据我们规划的古驿道。第三个景点,伊沼泽香,这张图是我们根据前面的诗画,所要营造得真实景色。还有方舟晚渡等等。这里面所谓的时空转换,实际上就是我们想通过今天的打造,能够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唐代当时的景象。这个就是从我们基地的入口处,往龙门石窟看,这个就紧贴着路,这是连着河边,河边的堤坝做法,底下防洪堤都经过处理了。沿着林间小径,做了一些人工的木栈道。中国古代绘画里面留存下来的多数都是皇家园林居多,如何表现表达再现唐代的园林,我们职能的一部分当然根据考证,根据白居易等文人笔下的描写,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猜测。这个景象还是蛮典型的,这个湿地桥有85座,我们觉得在唐代的风景园林要素里,一个亭,一个桥是比较重要的元素。道路我们是按照唐代的形制来做,这个亭子做的有点让今人看上去舒服了吧……可能这些景象,这些做法在今天这种大潮下面,大家看上去会觉得很土。
这就是关于传统的继承,传统的再现,在这样一个湿地环境当中,如何让人们能够去感受到那种时空上的穿越,不仅根据唐代当时的人文环境,我们也希望能够再现唐代的自然环境。大家知道,今天的环境是不尽人意,拿唐代跟今天相比,唐代就已经是好的不得了。在这个湿地公园里面,我们尽管好像是在做湿地,但是我们觉得这就是一种文化,在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一般的湿地公园仅仅是从湿地保护来讲。其实我们做风景园林,尤其在守龙门石窟,不仅是龙门石窟,所有的风景园林,都应该是充满文化,这就是传统。
下面我想转换一个主题就是副标题——从传统到现代,或者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借鉴,或者现代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变化。在这一个项目当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当我们发觉传统,找一些传统的时候,我们会去时空再现,时空转换。同时,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人类发展到今天,尤其对于中国园林提出的要求。当然唐代那时候对于龙门石窟也有需要保护的问题,但是更早,他们有没有保护意识呢?
首先,我们要考虑历史留给我们什么,而我们又能留给后人什么,所以这个里面。在其实刚才介绍的湿地公园,在这样一个整体大的环境下,我们首先是做了大的战略规划,大的战略规划恰恰是根据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考虑,我们今天中国园林面临的问题,当然要比古人复杂的多,我们通过这个建设能够留下什么,我们至少有一个最基本的想法,花上100年,用32平方公里的土地,花上100年用1000亿来打造一座大型中国式的山水园林,是可以进入的。不要一说我们中国风景园林多么悠久,多么伟大,可是真正能进去的就是颐和园3平方公里,承德避暑山庄24平方公里,我们在这里说的就是配合着龙门石窟石刻充满艺术品质相对集中的园林。我们怎么去做,我们需要做什么,尤其跟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的话,人家动不动就是几平方公里,十几平方公里的园子就留下来了,而我们却没有。
这些做法可能都是今天园林所面临的需求,遗产保护,风景资源保护,旅游发展需求。对于龙门石窟的现代性要求就是这样,对于生态保护修复,对于防洪的问题,尤其生态保护修复,这些都是新问题,防洪问题。要打造一个环境,打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我想我们今天做风景园林,从人居环境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为人居环境提供一个环保的生态慰藉。历史上没有这么多污染和破坏,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尽管很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可是困扰着我们这么多年。
寻找中国园林,从传统到现代甚至到未来,基本的依据都是不变的,都是根据人们的居住、活动根据这些需求而来的。今天的风景园林更为复杂,至少是三个方面去考虑我们的风景园林,一个就是生态背景,人们要居住的环境背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要考虑人们要什么,人们是怎么活着的,他们今后想怎么样活着,活动的方式,有了一二才有了我们的走向,才有了我们三去怎么做,反过来我们三要做的好或不好,都会去改变一跟二。中央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两个文明,生态文明跟精神文明,我就一直在想光这样不行,我们建设怎么办呢,我们就走人居文明,所以就是三个文明。真正要具体落地,就个靠人居文明来落地的,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