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绘一幅“绿水青山”造一座美丽县城
横塘河沿岸满是绿色
11月3日一大早,家住海宁城区桃园里的市民余先生早起锻炼身体,在桃园里、由拳里之间的小公园里慢跑。“这几年,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周边绿化每年增加,我们的生活质量变高了。”余先生笑道。近年来,海宁市以“绿水青山”理念打造美丽县城,小到小区环境的提升,大到整个城市的绿化布局,坚持生态立城、绿色发展。截至目前,海宁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6.57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大了14.9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3.02%,比2010年提高了0.7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了2.75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率居嘉兴首位。
生态立城 构筑“最美县城”布局之美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构筑“四廊、七组团”的空间格局,通过河道形成的四大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市分隔成七大组团,并以东山、西山两山特色,确立了“东西山、南北湖,十字骨架、两脉相联,四水环绕、双山入城”的特色框架,通过多中心的组团式布局,限制城市的蔓延发展和无序扩张,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快推进以黄湾镇(尖山新区)为核心的东部70平方公里生态功能区建设,以百里长廊为连接,各镇、街道生态功能区为节点的生态功能区总布局。
以“绿水青山”的理念编制《海宁市城市风貌景观规划》,2013年已编制完成《海宁市域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通过点、线、面等景观要素的规划控制,确立“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文中”的总体目标,系统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整体风貌。依托东山、西山、横山、赞山等平原地区宝贵的山体资源建设森林公园、文化公园、遗址公园。充分利用地处江南水乡的自然禀赋,以中心城区河道禁航为契机,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打通滨河绿道慢行系统。编制《海宁市域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以“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为目标,串联中心城区自然、人文景观,构筑城市水网绿道体系。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级保护体系。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并通过评审,划定硖石、盐官为历史城区,保护硖石“两山夹一水”和盐官“负海控江、扼守海塘、城塔相映”的传统格局。海宁中心城区现存的南关厢、干河街、横头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持生活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景观修复和现代元素融入,进一步提升街区活力。
生态绿城 展现“最美县城”和谐之美
按居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和街头游园,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到0.12个/万人。目前,环东山公园9.3公顷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已完成,鹃湖公园景观绿化项目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先期启动的“活力乐港”和“塔影石滩”两个主题区块目前已完工。两年来,结合“三改一拆”,拆墙透绿、拆违还绿、拆旧种绿等完成绿化面积2万亩以上,通过土方造型、景石堆放、植物补种等实施街心绿化提升改造22万平方米。
按照构筑贯通城乡、覆盖全市的生态廊道要求,坚持绿化建设与道路建设同步,目前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9.33%,特别是海宁大道、江南大道、碧云路等特色景观道路的建设、改造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加强城市绿道建设,构筑“三横三纵”主干绿道网,形成“五带镶边,一环七射”的绿道格局。目前已建成绿道总长度95公里,其中市域绿道2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市域绿道为基础、城市绿道为骨架、社区绿道为补充,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三级绿道体系,进一步彰显“城在绿中”风貌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推进万亩生态片林和湿地建设。在市区实施了城市万亩生态片林工程,通过多年建设,形成了1万多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片状林地。坚持美化环境与美好生活并重,加快生态湿地建设,占地2608亩的长水塘水源生态湿地去年年底已基本完工,第二水厂水源地生态湿地建设正式启动。以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契机,结合鹃湖水库,即将建成大学湿地包围圈。
生态护城 彰显“最美县城”品质之美
自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海宁市按照制度化、市场化、属地化、科学化的养护新思路,先后制定了《海宁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海宁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海宁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办法》、《海宁市城市绿地养护标准》等一系列园林绿化行业管理的标准、办法,逐步由被动粗放型向主动精细化转变。
从“一棵树木”着眼,进一步落实养护责任,切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区域、每个人,具体到每棵树。同时,严格执行有关城市绿化的法律法规,强化日常监管力度,依法及时查处侵占绿地、损坏破坏园林绿化及其设施等行为,巩固城市绿化建设成果。
在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建立“路长制巡查机制”,通过路长巡查,从“一块侧石”的细微处着手,开展道路灌缝、防坠网安装、下水道清淤、小微破损快速修补、桥梁检测等预防性养护手段,全面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加强城市道路工程监管,要求道路新、改、扩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避免道路重复开挖。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编制完成《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开展低洼、内涝积水点改造。实施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累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项目117个。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完成“数字海宁”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在实施管线“上改下”的同时,做好地上管线的清理整治。
坚持新城老区齐头并进,新城区以精致建设为核心,重品位内涵的提升;老城区则以有机更新为抓手,重功能设施的提升。海宁市自启动城市有机更新以来,将旧区改造列入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先行启动人民里、工人路等老旧小区改造,受益居民达2500余户,同时,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通过两年时间对市区27个开放式老旧小区开展雨污分流、道路拓宽、管线“上改下”、绿化景观提升、车位改造、增设技防设施等内容的综合改造,提升了1.59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