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入世的盐商园林与出世的文人园林
扬州何园的复道长廊
扬州片石山房的石涛叠石(李金宇/摄)
苏州的网师园
扬州、苏州都是江南名城、山温水软之乡、人文荟萃之所,其园林同属江南园林系统,都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艺术的极高成就。但两地的园林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可比性。那么,除了造园工匠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造成了苏、扬两地园林的不同?笔者以为,园主的身份、修养,两地的画风和学风等因素,造成了两地园林风格的相异。
备极华丽的盐商园林
与雅淡简朴的文人园林
“旧有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一说,今人张家骥也有“若园主庸俗不堪,一意孤行地任意干预,甚至乱加指挥,即使计成再生,张南垣还世,‘咫尺山林’也定成百衲僧衣,鸟兽粪的堆积。”可见园主对园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明清时期的扬州“繁荣以盐盛。”扬州的盐商们在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后,追求居所的气派,追求住宅的舒适,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时值海内承平,物力丰富,两淮盐业又适当极盛之时,故各大商不惜糜千万巨金,争造园林。”既可闲时会集宾朋,又可借此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竞相治园,精心营构便蔚然成风。
与扬州不同的是,苏州园林的主人则主要是三类人:贬谪、隐逸的官吏,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崇尚风雅、修养有素的文人官僚。这些园主几乎都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都是文人出身,并且多是失意、退休的文人,“城市山林”的高墙深囿、小院庭深,仿佛正是他们远离喧嚣、幽闭心境的曲折表现。
一个是上升、新兴的阶层,一个是退隐、告老的群体,身份、心态的不同,知识水准、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的差别,使得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园林,在表现、功能上就有了许多的不一样。
扬州园林因多是盐商巨贾结而为园,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那个阶层的喜好。呈现出园林建筑大、色彩艳,多富贵气的特点。而这与苏州园林所显出的雅朴、不尚高大的风格大相径庭。
从一些记载看,扬州园林的整体色彩完全不同于苏州园林的那种黑、白、灰,“金碧辉煌”才是扬州园林给人的视觉感受。如王士禛眼中的扬州园林就是“富家巨室,亭馆鳞次,金碧辉煌。”钱泳所见扬州园林则是“余于乾隆五十二年秋始到,其时九峰园、倚虹园、西园曲水、小金山、尺五楼诸处,自天宁门起,直到淮南第一观,(其间)楼台掩映,朱碧新鲜,宛入赵千里仙山楼阁。”应该说,有清一代帝王的南巡,使其扬州园林奢靡之风达到了顶点。时人对扬州园林风格的总体评价是“大约宜以艳妆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纱溪上观也。”此外,园林单个的建筑,如五亭桥、熙春台等,更被描写为“金碧丹青,备极华丽。”
而苏州园林的色彩则是如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所言:“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成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园主的不同,审美追求当然也不一样,鲜艳的色彩反映出了商贾权势内心的炫耀和多欲,淡雅的色彩反映出的则是官宦文人退隐守拙后的清心与寡欲。
除色彩相异外,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在分布的形式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扬州园林有着明显的结集成群的特点,这与苏州私园或藏深巷,或偏一隅,以散落的方式分布在市井、郊野有很大的不同。园林群的出现,极能反映出扬州盐商好大夸富、炫耀财力的集体无意识。而苏州园林呈现的外在园林面积恰恰就是小。这从园名即可看出,如一亩园、半园、半茧园、勺园、壶园、残粒园等。但园主们似乎不以小为憾事,反而以小为好,以小的实景,追求大的虚境,体现出江南文人骨子里的道趣禅味。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