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31.9k㎡海绵城市示范区率先启动
大雨来袭时,城市依托绿色屋顶、下凹绿地等载体,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使水源得以涵养、田园得以保存、生态得以循环——这样的海绵城市未来将在珠海西部生态新区出现。
记者日前从《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下称《规划》)了解到,总面积31.9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将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按照《规划》,示范区将围绕“LID开发措施”、“河湖水系改造”以及“雨污管网建设”等3个方面展开建设,三年内推动216个项目落地。珠海将以示范区为平台,探索符合珠海实际、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水生态
建设西城门户景观长廊29条道路增加渗水设施
本次规划范围东至磨刀门水道、西至机场北路、北至幸福河、南至中心河,总面积31.9平方公里。
《规划》指出,珠海西部中心城区示范区存在现状径流控制率低、河流生态系统脆弱等两大短板。直面现实问题,《规划》将有效保护生态基底,建设生态绿色轴线,打通生态廊道,建设生态节点,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的指标。
水生态工程体系包括径流控制工程和水生态系统工程两部分。其中,径流控制工程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地块和道路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达到70%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据此,珠光新城、世荣等总面积计1679公顷的建筑小区类项目,668.05公顷的绿地类项目将综合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多项措施改变区域的径流环境。另外,珠海大道、双湖路等29条道路(包含改造道路和新建道路)则增加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改头换面”,提升雨水的渗透能力。
《规划》设计方——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总工程师马洪涛表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考量年总降雨量中有多少比例的水通过下渗减排和收集回用等措施被控制,它是评价海绵城市“吸水”能力的重要指标。
“径流控制工程实施后,约74.3%的地块能够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对应降雨量29mm)控制指标要求。”马洪涛说。
建设以河湖水系为基底、公园绿地为节点的水生态系统则是《规划》开出的另外一个“药方”。据介绍,示范区将结合珠海大道南侧绿地,建设总面积为98.4公顷的1#主排河沿河公园,将其打造成排洪、净化、休闲、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西城区门户景观长廊。
水安全
新建排涝泵站14座力争基本消除内涝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这句话道出中国不少城市内涝的现状。从现状来看,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也存在内涝、防洪标准偏低等两大问题。
具体而言,该地的内涝风险评估为30年一遇降雨,示范区内存在5处群众反映较大的严重内涝积水点。另外,现状外江堤围设防标准均为50年一遇,排洪渠建设标准有待提高。
以问题为导向,《规划》提出“提标准”、“防客水”、“蓄涝水”、“控源头”等四大方法,致力于实现排水防涝标准30年一遇、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的目标。
为此,示范区拟新建雨水管道179.09公里,设置防潮拍门168处,新建排涝泵站14座,提高排水防涝标准。
针对藤山一路至昌盛花园、广安路周边(含南山新村)、藤山二路水浸街、三板四连片、保利香槟至八达加油站等5个水浸黑点,《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方案。如藤山二路因排水不畅导致的水浸街,拟通过新建泵站和填高标高两大措施予以解决。
源头控制至关重要。《规划》建议,充分利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确保水安全。
水环境
控制点面源污染实现雨水资源化率达10%
从现状来看,污水系统不完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有限是当前西部水环境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如何塑造更好的水环境,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根据《规划》,示范区将加大点源污染控制力度——新建污水管道167.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4座,将白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处理能力由现状4万立方米/天提升为14万立方米/天以及新建阳光咀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入管入网,控制湖泊污染负荷总量。
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规划》将构建源头、过程、末端三层控制屏障。其中,在幸福河受纳区域,源头、过程和末端分别控制35%、25%和40%的污染负荷。为此,源头拟设置113公顷下凹绿地、27.8公顷生物滞留设施,末端设置43.4公顷的人工湿地,让污染无所遁形。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率10%的目标,《规划》明确了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在建筑和小区建设雨水调蓄池和雨水罐,在集中式绿地建设湿塘,并强化景观水体调蓄功能,将调节和储存收集到的雨水,回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或景观水体补水。
水文化
以水乡文化为核心构筑“两区两湾多点”格局
水上婚嫁、三灶鹤舞、乾务飘色、装泥鱼……珠海西部的水乡文化底蕴深厚,但与此同时,当地在文化资源涉水工程和水景观的建设方面,却有所忽略发扬本地水文化的功能,忽视了提高工程与景观的文化品位。
为了续水脉、传文脉,《规划》提出,构建具有水乡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根据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分布的丰度与类型,结合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以水乡文化为核心,构筑“两区两湾多点”的水文化保护与发展空间格局。
其中,“两区”为水上婚嫁文化保护区、装泥鱼文化保护区;“两湾”为鸡啼门特色文化湾区、磨刀门特色文化湾区;“多点”为水文化遗产保护点、示范区水文化载体建设、示范区海绵城市宣教中心等。
为此,示范区拟建设2000平方米的水文化宣教中心,结合水文化建设公园、绿地、广场,进一步复兴水文化。
专家解读
以点带面探索海绵城市的“珠海模式”
珠海西部建设海绵城市有什么基础和优势?本次《规划》又有什么亮点?《规划》设计方——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总工程师马洪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珠海西部开发强度较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保护比较好,这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
优势开发强度低自然资源保护程度高
“珠海西部建设海绵城市优势明显。”马洪涛认为,西部生态新区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但建设用地只有200~30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保护得比较好,这有利于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珠海西部也面临着水质变坏、内涝等问题,水生态环境亟需提升。“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恰逢其时,对改善上述问题大有裨益。”马洪涛说。
本次规划的范围仅为31.9平方公里,马洪涛表示,目前选定的示范区有五大特点:一是同时有现状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二是具备各类用地;三是周边边界基本为河道,封闭区域便于考核;四是这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五是相关控规齐备。
“这五大特点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具有可控性、可操作性。”马洪涛说,希望以示范区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以点带面,探索符合珠海实际、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亮点规划考虑全面更注重实施效果
据介绍,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鼓点正酣,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与这些方案相比,珠海西部海绵城市规划有何亮点呢?
马洪涛解释,本次《规划》有三大亮点:一是规划理念新;二是规划考虑全面;三是制定了全过程建设管控平台,注重实施效果。
据他介绍,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并未局限于水系统规划,而是从全局出发,将绿地、道路、屋顶等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通过规划竖向关系形成完整的系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另外,在大型设施建设时也考虑了多种功能。如建设北湖公园时,提出增加调蓄洪水、拦截径流污染、雨水利用、亲水娱乐、教育休闲等多种功能,实现防治内涝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利用时间表、管控平台“倒逼”项目建设则是《规划》的另外一个亮点。马洪涛表示,《规划》以目标为导向,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制定了相当详细的“施工图”,确保规划能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规划》还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全过程建设管控平台及考核评估体系,涵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四个阶段,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动态监管,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打折扣”、“不走样”,破解城建领域“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近期计划
示范区三年内将完成216个项目
据介绍,西部海绵城市示范区将围绕“LID开发措施”、“河湖水系改造”以及“雨污管网建设”等3个方面展开建设,三年内推动216个项目落地。
根据《规划》,明年示范区将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综合利用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对红旗政府、斗门区城南学校等31个居住以及公建项目进行改造,实现雨水的原位收集、自然净化。与此同时,湖心路、机场东路、珠海大道、双湖路等4条道路以及示范区约246公顷的绿地也将进行“改造”,就近利用雨水,防止“水浸街”现象的出现。
在河湖水系改造方面,中心河生态岸线改造、中心湖公园、金湾体育公园(广场)、一号主排河公园(西段)等6大项目也将动工建设。白藤片区雨污管线工程、红晖路泵站和八一围泵站、红旗污水系统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也将加紧进行,进一步净化城市的“血脉”。
在明年完成98个项目的基础上,珠海西部示范区拟在2017年、2018年分别完成69个、49个项目,推动海绵城市又快又好地建设。
亮点
大数据全程管控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获悉,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珠海西部将以详细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全过程建设管控平台及考核评估体系,让海绵城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看得全”。
制定67张控规图则引导“海绵体”建设
据介绍,全过程建设管控平台涵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四个阶段。
在规划阶段,珠海西部示范区将对规划区内844个地块的建设指标进行控制,生成67张控制图则,为“海绵体”的建设提供方向。
“建设单位在领取‘两证一书’前,应该按照图则要求给出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在立项阶段,项目可以进行调整,但需要在分区范围内进行指标平衡,保证系统达标。”《规划》提出。
除此之外,《规划》还对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及商业用地、绿地以及工业用地等提出了规划指引。比如,绿地系统应综合运用浅草沟排水、透水铺装地面等设施,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在运行阶段,珠海西部则拟建立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对监测信息、考核评估、项目管理以及总体情况四个方面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保证项目各阶段的顺利进行。
“此阶段对示范区、项目、LID设施三个层面进行监测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奖补资金(政府投资项目)与按效付费(PPP项目)的依据。”《规划》说。
建立专项补贴激发社会资本热情
根据《规划》,珠海西部将从组织、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入手,激发社会资本热情,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在组织保障方面,珠海将成立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试点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有条不紊。
资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规定》明确,将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并完善特许经营与财政补贴相关制度,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专项补贴和运营期缺口可行性补贴制度,让社会资本吃下“放心丸”,凝聚海绵城市建设的合力。
“制定合理的费价政策,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保证社会资本的正常运营和合理收益。”《规划》说。
另外,通过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城市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奖补办法》等三部办法,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推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科学性、规范化。
示范区规划
范围
东至磨刀门水道、西至机场北路、北至幸福河、南至中心河,总面积 31.9 平方公里。
原则
1.因地制宜
2.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相结合
3.与珠海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
4.长期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总体思路
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构建海绵城市,不以水论水,在城市尺度上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构建漂浮在海上的城市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