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保护古村落重在合理规划
12月19日,古村落与“一带一路”——2015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暨“第六届中国景观村落”授牌颁证大会在西安举行,共有8省区的21个古村落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其中有我省8个。
山西的古村落终于在黄土高坡中露出了遮羞的脸庞,该是件幸事。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村落,目前已是人们饱览过祖国平原大川后的又一选择,古朴村落的灰墙青瓦,赤门铜锁,这种沧桑让不少人流连。
只是当古村落被闪光灯定格在照片中,古色古香的景观被游人憧憬,渐被人遗忘的风俗习性被人们重拾,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村民们向往发展的道路。古民居在采光、通风、取暖等方面存在短板,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要保护古村落原汁原貌,另一方面却要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这对矛盾该如何取舍?
另一方面,当各类开发涌入古村,琳琅的店铺叫卖声打破古村的静谧,取而代之的是游人如织的队伍和与此带来的环境破坏。过度的商业化破坏了原有的古村味道,使其走向另一个极端。到底该怎样掌握这个度?
古村落的命运不该走着两个极端,要么破旧不堪生活窘迫无人问津,要么过度开发破坏原貌俗不可耐。毕竟,古村落和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既要让村民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共享发展成果,又能适度开发、科学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和走进华夏大地宝贵的文化中去。
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历史遗存在现代化生活节奏中重现魅力,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让古村落以勃勃生机成为现代景观,因此要在“呵护”的基础上给予开发。另外,应格外强调“以人为本”,在开发过程中,首要考虑村民的安置问题,不能为了保护,牺牲村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权利,使其固步自封。
因此,山西8个古村获“第六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之际,笔者也有上述些许担心,“人怕出名”,古村也一样,一旦有了名气,游人便会蜂拥而至,到底该拍手叫好,还是应该谨慎为好,值得拍板钉钉者多思多想。21个古村,我省就囊括8个,在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们应该自豪,但昂首之余,也该思考思考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