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森林资源 >

珠江小流域综合治理呈现“绿富美”之景象

时间:2022-12-31 18:36:01 | 来源:经济日报

珠江小流域综合治理呈现“绿富美”之景象

地处珠江上游红水河畔的罗甸县,在经过数十年矢志不渝治理与保护后,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的景象。郭其昌刘文俊摄

从贵州盘县驱车10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珠东乡大槽子村,这里是珠江上游南盘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通过2013年开始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昔日水土流失严重、山头植被稀少、农作物产量低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这里的坡改梯防住了水土流失,山改林造就了苍翠茂盛的经果林,水淹坝增加了农民收入,机耕道穿梭农田方便了群众生产。

不仅如此,盘县水务局水土保持办公室主任胡彬对记者说,小流域综合治理给珠江流域带来的好处很多:减少了大量泥沙流入,大槽子村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入珠江的泥沙从3716吨减少到1596吨;以前每逢雨季发生的多次洪涝灾害,通过配套治理,现在基本消除,保证了珠江水质的净化;通过植树造林,荒山荒坡种植经济林,确保了珠江上游生态平衡;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59.3%增加到现在的74.63%。

在大槽子村落水洞坝地,每年洪水期有143.6亩坝地被淹,四面八方流入的泥沙、垃圾从这里汇入珠江。盘县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既考虑确保珠江源头的山清水秀,又兼顾抢救土地资源,设计单位对山洼地落水洞暴雨时既出水又落水的情况,采取排、蓄、落的方式,在坝地修建排渠排涝,对落水洞进行因地制宜的治理,使坝地的土地重获耕种。

记者在坝区看到,通过沉沙池过滤到落水洞、流入地下溶洞再汇入珠江的水,清澈见底。水利人从源头开始保护珠江水质的理念让记者肃然起敬。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不仅保证了珠江源头的水质安全,也使得上游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王有才一家5口人承包山地15亩,经过小流域治理后每亩地增加收入300多元。过去他在水淹坝承包的土地每年至少被淹没45天,2014年只淹了3天,今年一次也没被淹。过去水淹坝积水时间长,年年都有儿童溺水死亡情况发生,现在也没有了。

目前,中央和地方给大槽子村配套的630万元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已经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大槽子村人工治理土地面积6446.7亩,坡改梯550.5亩,截、排水沟完成2464.5米,排涝渠完成915.3米,机耕道完成1548.3米,完成蓄水池35口、沉沙池6口,落水洞处理两个。

以前大槽子村由于植被较少,土壤暴露。一遇到大雨,山上的泥土就会被雨水冲走。长此以往,土壤肥力降低,越来越贫瘠,加上山路难走,很多农民都放弃了自家的土地,任其荒废。现在大槽子村在荒山荒坡种植沙树、柏树、用材林共3974.25亩,不仅保持了水土,调节了环境,还增加了空气含氧量。群众通过自选核桃苗木,种植了20多亩经济林,如今经济效益初现。

“过去看不到的斑鸠、野鸡、野兔,如今到处可见。清晨连喜鹊的叫声也能听得到了。”王有才说。村支书叶长江说:“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产、耕作、灌溉、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土地利用率得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及土地利用得到优化;流域农、林、牧、副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及村容村貌得以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目前,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