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新型城镇化断了城市历史文脉
旧城原貌保存、多个城市中心……这样的构想未必止得住雾霾;人们是在用缅怀表达,他们更喜欢那样的北京。
哀而不鉴,复哀后人。
城镇化的高歌猛进,留下太多“打断骨头、还断了筋”:山东聊城盲目动迁古城,成了“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负面典型;十几年前的昆明望得见四周山色,一湖净水,西山睡美人,现在却被毫无特点的建筑占据天际线……
不论您在哪座城市,有朋自远方来,总得带着逛一逛。现在流行“看气质”,真要想让城市的气质扑面而来,恐怕不容易。
推土机推倒了太多记忆,霓虹灯照得千城一面。如今,新型城镇化大幕开启,6年内将有1亿人进城落户,中国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暗藏气质断代的新危机。
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首先要慎拆。郑振铎曾这样讽刺“拆墙派”:仰面向天,大摇大摆的行者,撞到牌坊的柱子上了,就以为那柱子该死,为何不让路给他。以为柱子该死的,如今仍大有人在。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还要慎建。建筑应能承载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各地花大价钱建起铜钱楼、酒瓶楼、秋裤楼、山寨白宫,却成了城市的伤疤。应该学学日本京都,麦当劳的红色建筑标志到了那儿变成了咖色,是因为京都坚持青灰色整体风貌,你不改,就别进来。
不能再让城市主政者任性下去了——拆起来大笔一挥、建起来随心所欲,归根结底在于城市建设“一言堂”,权钱力量大于法、大于规划。这种情况不改变,“城市地标”就难免成为“权势地标”;这种情况不改变,当年就算依了梁思成,把行政中心放在北京旧城外,谁又能保旧城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