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015,对于青海,注定是历史坐标系上熠熠闪光的一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更大、更坚实的步伐,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使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积极担当政治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走过2015,走过“十二五”。
从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诞生,到《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从《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实施,到贯彻国务院意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到对领导班子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
一年可数的日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挥出的厚重之笔,刷新的精彩篇章,不仅深刻变革、驱动着年度的发展,更穿越逝去的分分秒秒,照耀新年,指南未来,聚集形成的绵延发展推动力无以估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光辉的时光已刻在年轮深处。
生态领域改革制度和措施密集出台
青海生态保护驶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于一身,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省情特殊、责任特殊。
中华水塔,江源腹地,高原生物多样性集中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青海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2015,于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启新时代。
3月,青海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青海走生态文明之路的一次重大进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4月,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由此,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革新和观念升华。
5月,我省结合省情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正式实施,这一年,我省积极谋划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创建,国家林业局将我省纳入国家公园体制创建试点省份。编制完成了《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这是全国首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多规合一”等其他5个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
对地方政府,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绩效考核深入开展。我省将39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重点县2类6组进行分类分组考核。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我省对各级政府负责人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在市州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由原先的5项大幅增加至10项。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填补国内空白;《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八个管理办法》,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部和青海省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进一步推动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高原现代农牧业、改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民生,直接支持青海项目357项,资助经费3.87亿元。
……
2015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满枝。
密集出台的生态领域改革制度和措施,将青海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转化为实践
青海生态保护形成以面上突破带动点上开花格局。
坚持保护优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2015年11月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再一次吹响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号角。
岁末收尾的时间里,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愈发铿锵,建设的喜讯也频频传来。
一份来自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仅剩青海和西藏两个省区仍维持生态盈余。
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
全国20个省级单位开展的2014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四到省"综合考核中,青海省天保工程建设,以总分101.99的成绩名列第一,勇摘生态保护"国考"桂冠。
……
12月9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议,这是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翻开的崭新篇章,对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5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可圈可点。
这一年,全省各地各部门以开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绿色产业构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家园、生态文化建设"六大行动"为载体,力争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取得明显实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上的突破才能带动点上开花结果。
这一年
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收官,总投资160.6亿元的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三江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全省累计淘汰燃煤锅炉2271蒸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万余辆;
累计投资15.5亿元,综合整治20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175万农牧民受益;
这一年,西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3天,优良率达77.5%,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较2014年同期明显下降。
全省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长江及黄河干流水质优,黑河、大通河和格尔木河水质均保持在良好以上,湟水干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在75%以上;
……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确立,三江源头美景如画,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开启了新篇章,"中华水塔"更加丰沛坚固。
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合力
青海生态文明攻坚战、持久战坚持让群众当"主角"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广大群众是当然的"主角"。只有充分依靠群众,前行之路才能步步筑牢夯实。
和每年一样,去年,环保志愿者曹倩和"爱自然QQ群"的成员按计划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这群活跃在民间的环保志愿者,在"爱鸟周"活动期间,到西宁植物园开展爱鸟宣传活动,发现个别树木受到人为破坏之后,立即找来植物园负责人就防护树木采取了有效措施,受到群众好评。
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办事处社区的废旧电池兑换点,这一年兑换废旧电池几千节;暑期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组建的24个环保科普小分队深入农村,将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在农村广泛传播,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年来,省环保宣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多次开展"限放烟花爆竹、过一个低碳春节"、家园美化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倡议书几万份。
在青海南大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林场,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最真实的写照。
来到这里我们可以一目看到,林子深处保护环境的汉藏文宣传公告格外醒目,当地群众捡拾垃圾的身影随处可见。由43名牧民组成的义务环境保护小组,每年在农闲、牧闲季节,组织3-4次大型环保行动,大家心怀一个目的--就是保护环境卫生,共同维护生活家园。
2015年,我省在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内的22个县(市)及三江源、可可西里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设置963名湿地生态管护员,管护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内的湖泊、河流和人工湿地面积2890万亩。
在治多、杂多、囊谦等地,牧民自发组建起近10个民间环保组织,为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不懈努力。
……
如今,从河湟谷地、到环湖地区、到柴达木盆地,再到三江源地区,全省各市州每一个角落,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令人欣慰。
生态、环保--这是青海2015发展最响亮的关键词。
在青海"掬"一盆蓝天可以洗脸,这话听着虽然有些夸张,但这是青海人发自内心的骄傲。
因为,这一年,青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抹青海蓝变得越透越蓝。
因为,这一年,青海生态优先战略正努力守护着诱人的蓝、蓬勃的绿,正竭力将青海人的生活绘成幸福的自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