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之重点突破篇
2015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刮起了4-5级的风,大兴区永定河畔,昔日漫天的黄沙却未见踪影。
永定河在大兴境内全长56公里,上世纪70年代断流,这里成了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
2012年,大兴区平原造林工程启动,永定河河堤外侧2公里、内侧500米的范围内,4万亩沙地披上了绿装,风沙滚滚的场景从此难觅。
4年平原造林,北京将目光锁定城市生态受损最严重、环境整治最迫切的地方,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湿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废弃沙荒地变林海
2013年夏季,“潮白河森林公园”标志石在怀柔区杨宋镇梭草村平原造林地块观景台落地,怀柔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开门迎客。
两年前,这里还是砂石坑和沙荒地,坑内砂石裸露、沟壑纵横,春秋季节风吹沙起,直逼京城。
2012年,怀柔区启动潮白河沙坑造林治理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奋战,昔日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占地面积2200亩的森林公园,栽植油松、侧柏、白皮松等常绿乔木1.18万余株,山楂、白蜡、银杏、栾树等落叶乔木7.4万余株,散播花灌木近5万株。
如今,漫步潮白河森林公园,碧野环绕,绿廊穿插。风再起时,随风舞动的是片片绿海。
怀柔区潮白河沙坑治理是北京市平原造林生态修复的典范。
平原造林工程启动以来,全市积极利用腾退建设用地、废弃砂石坑、河滩地沙荒地、坑塘藕地、污染地开展造林,实施生态修复,完成绿化造林36.4万亩。永定河沿线新增造林5万亩,形成了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20多年未治理的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60米深的6400亩大沙坑变成了生态景观游憩区。燕山石化周边2万多亩污染地得到生态修复,形成了森林景观。
通过坚持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就地造势、随地顺坡、土壤改造、适地适树、客土造林等治理模式,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侧以及康庄、南口等地的25.3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历史上的五大风沙危害区被彻底“除害”。
“城中村”变绿地公园
2012年4月,家住昌平区北七家镇的居民惊喜地发现,附近原本堆满杂物的废弃地短时间建起了绿地,以后出门锻炼、带孩子玩再也不用特意跑到远处,在家门口就可以满足各种休闲需求。此时,距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启动仅仅一个月。
在北京,像这样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拆违建绿、利用废弃地造林的例子还有很多。
唐家岭曾是海淀区著名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大量聚集、违章建筑鳞次栉比。2012年3月,海淀区在唐家岭地区旧村拆迁腾退的土地上启动中关村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年全区平原造林工程的重头戏。
4年过去,曾经的“蚁族”集聚地早已改头换面,变身为海淀区北部最大的“城市绿肺”。园内高低错落的100余种植物在最大程度上打造了近自然景观,通过乔灌草搭配、针阔树种搭配,打造出与自然森林结构相似的植物群落。
为了方便市民散步、骑行,公园专门建设了6公里长的健康绿道。绿道以小石子铺路,充分体现近自然的设计理念。人走在上面沙沙作响,别有一番趣味。
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曾经是环境治理的“老大难”。全村近2000户人家,家家盖违建,户户“吃瓦片儿”,村里的流动人口最多时达1.2万人。一到夏天,垃圾成堆、气味熏天,路人经过纷纷加快脚步。
2011年,槐房村启动拆迁,腾退宅基地53万平方米、集体企业6万平方米。2012年,平原造林工程启动,丰台区紧抓时机,遵循原有的槐文化,打造出2000亩的槐树园。
初夏,走进槐房村的“千亩槐园”,素雅的香气扑面而来,30多个品种的各色槐花挂满枝丫,让人眼花缭乱。
平原造林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在城乡结合部和绿化隔离地区共拆除违法违规建筑1735万多平方米,新增森林绿地22.3万亩,昔日低端产业聚集、外来人口密度大、私搭乱建多、环境脏乱差的地区变成了一处处绿树成荫的“城中林”。
废弃藕塘变湿地公园
废弃的坑塘藕地还能实施绿化?在北京通州,在废弃藕塘恢复建设湿地森林,是实施平原造林的重要内容。
通州区有种藕的传统。然而,由于连续多年种藕,土壤板结严重,种植层遭到破坏,不再适合农业种植。许多藕塘荒废无人打理,生态环境恶劣。
张家湾镇是北京市最大的藕种植区,藕地面积曾达6000亩。2013年,张家湾镇向各相关村下发了《关于加快腾退藕地的通知》,要求各村、各种植藕地承包户开展藕地清理腾退工作。
挖沟排水、深翻、晾晒,再把结块的土壤碾压成末掺上草炭土,废弃藕塘才能真正开始种树。对地块挖低堆高,营造局部微地形,将低洼处设计成汇水区,在外围栽上白蜡、垂柳等耐水耐湿树种和千屈菜、马蔺、菖蒲等湿地植物,废弃的藕塘就成了水源涵养、蓄洪防旱的“宝地”。
仅2013年,通州区就完成退藕还园工程1.07万余亩,占全年平原造林总任务的16%。
马驹桥镇也是通州区的产藕大镇。平原造林工程启动后,马驹桥镇将全镇的藕塘地逐步收回,全部纳入造林工程。
4年时间,过去绵延不绝的藕塘地如今满目绿色,有了树,有了水,鸟儿也开始频频光临。
目前,通州区已有3.4万亩藕塘地改造成湿地森林,在通州西部形成了庞大的湿地公园群,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生态乐园。
在平原造林建设过程中,北京结合河道、沟渠、坑塘治理,积极栽植湿地植物,修复自然岸坡,建设湿地公园。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通过平原造林共计恢复、新建湿地5.3万亩,湿地建设和恢复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出林水相依的优美生态景观。
坚持重点、难点突破,北京从平原造林伊始就迎难而上。绿色多了,环境好了,城市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