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滋养城市精气
“要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必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省政协委员、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说,文化工作者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藏在“深宫”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加强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研发,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首选方式。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设计研发超过7000种文创产品,大受消费者欢迎;上海博物馆设计开发的艺术衍生品超过1万种。南京博物院商店内,平时深藏库房、存于展柜的国宝文物,化身为一件件呆萌可爱的创意产品,让人爱不释手。中华古籍中的许多素材,经过艺术设计和加工,也可开发成各类文创商品。当前,大型博物馆和图书馆文创产品较多,但面广量大的中小型博物馆和图书馆还很少留意文创产品,文化遗产还锁在“深宫”,亟待“复活”。
引导文化消费,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淘宝”2008年12月就已上线,线上线下销售推广,仅2015年上半年销售额就突破7亿元。去年10月,上海博物馆在淘宝网开办名为“上海博物馆”的店铺,展销自主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徐忆农建议,我省大型公共文化机构借鉴博物馆开网店、发展文化专业电商的经验,尽快建成非遗产品及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电商交易平台,让文化遗产走入千家万户。
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思明近两年的提案,都跟历史文化名村“活起来”“活下去”有关。他说,历史文化名村保存的文物特别丰富,能完整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这些村落镌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历史印记,积淀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江苏已有历史文化名村13个,其中有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江苏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的传统建筑和民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名村”都在“老去”,留守家乡的村民也有老龄化的趋势。“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都不在了,谁来继承和发展文化?”他认为,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承乡间的民风民俗,最关键的是“把人留住”,尤其鼓励年轻人熟悉传统文化,把名村的生产活动、歌舞、手艺都流传下去。
江苏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数量本就不多,但因缺乏可遵循的法规而影响其保护,导致有限的村落资源不断损毁。王思明建议,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名村纳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让名村保护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