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要排除“四种误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广为人知。但现在有些观点认为,绿色发展是要放弃经济增长,甚至牺牲一部分群众的权益。这其实陷入了误区!
绿色发展,并非舍弃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要在优化环境的同时释放促进增长的新动能。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物质财富都为人们所需要。虽然当前人们对优良环境的需求愈发强烈,但中国的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尚有数千万人没有脱离贫困,经济还需保持中高速增长。绿色和增长也并不对立冲突,可以依靠税制改革释放“双重红利”。通过对企业生产中排出的“废弃物”征税,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减税,不仅促使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消除原有的税收扭曲,促进其积累资本、增加就业、扩大生产。
绿色发展,并非中断工业化进程,而是要在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如果仅仅是从环境治理的末端着力,解决雾霾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恐怕就是关停工厂。但若仅仅如此,不仅会产生失业问题,而且会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基于国际经验,只有在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进入服务业主导的格局,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否则产业结构就会锁定于低端服务业。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从环境治理的前端着眼,采用新技术、新的组织方式。通过建立征补结合的税收制度,对污染排放多的企业征税,以减税或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实施减排的企业,可以激励再生产过程的创新。
绿色发展,并非牺牲落后地区的增长潜能,而是要捕捉需求结构变化,激发新的比较优势。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如果落后地区的赶超发展仍然走先发地区的老路,就会产生新一轮环境破坏;但如果落后地区发展停滞,则不能缩小收入差距,亦无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发展应成为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赶超的新路径。落后地区经济基础可能薄弱,交通出行可能闭塞,但却常常拥有绿水青山。随着人们对优良生态环境需求的增加,绿色资源的价值开始显现并愈加突出,这将成为落后地区新的比较优势。应紧紧抓住禀赋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引入“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落后地区驶入绿色经济快车道。
绿色发展,并非忽视低收入群体,而是要通过普惠公共产品实现基本环境权利的平等。去年底北方地区连续出现重雾霾天气,防PM2.5口罩、空气净化器几乎被抢购一空,形成所谓的“雾霾经济”。这些健康消费的增加,体现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却也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即从收入不平等向基本环境权利不平等的异化。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健康生活和工作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能够呼吸优良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普惠型公共产品。而由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具有外部性,这一举措也能节约单个家庭健康消费,有助于全社会的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践行绿色发展,是要让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