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还私藏着一个千年风水古村
幽幽青山,淙淙绿水,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摇篮”的楠溪江孕育出了远离尘嚣、亦耕亦读的古老村落,也印证着温州永嘉的悠久历史。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首诗“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至永嘉?”,一首诗里就流淌着一条江水。永嘉楠溪江畔不仅秀水奇山、地灵人杰,风光优美,而且文人辈出,自古就有“东南邹鲁”、“溪山邹鲁”之誉。2009年,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授予国内唯一“中国景观古村落群”称号,其中芙蓉村、埭头村、屿北村等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名录,芙蓉村古建筑群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芙蓉古村地处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南仙清公路西侧,是一座始建于唐代末年的大型村寨,为陈姓聚居之地。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芙蓉村是楠溪江沿岸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整个古村呈正方形,坐西朝东,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卵石砌成的寨墙,使得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两边稍远处开二小门,寨门为砖木结构,两侧有砖砌围墙相连,整个寨门保存的比较完全。
踏进古村,仿佛时光开始交错,一不小心,一个踉跄,就埋在了历史的岁月里。从正门进入村寨,迎面既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叫“如意街”,取吉祥如意之意。
整个村子的道路基本都是用大小不同的鹅卵石铺制而成,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光滑。石缝间长满着青苔,一只大公鸡正旁若无人的寻觅食物。
漫步在芙蓉村小巷里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班驳的墙面,都能引起无尽的瑕想,猜想曾经的人、曾经的事。
芙蓉古村独特的历史积淀、街巷风貌、以及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赋予这古村建筑以生命力,虽经风雨侵蚀,虽历沧桑变换,却不褪色,反而愈加鲜活。这一条条鹅卵石铺成的长巷、绕村流淌的清渠,一面面由原色的、有点泛黑、长着青苔的石头砌就的矮墙,原来都承载了近千年的沧桑。
没想到这平常中却孕育着这样的美,古朴,沧桑,又耐人寻味。那一些被堆积的角落,仿佛是留在记忆中的片片陈香,凌乱却让你舍不得打理清晰。千年的平淡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时间在芙蓉村放慢了脚步,古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绵亘着岁月。
村里的老人安闲地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也许他们曾有过辉煌或辛酸的过往,也许曾在外面的大千世界里来来往往,但他们终将在这里老去,岁月的磨砺终使他们懂得每一颗漂泊的心灵都有属于自己的驿站,而他们的归宿就是这生他养他的芙蓉村。
村里的住宅大多为木质结构,白墙青瓦,院子内大都绿树成荫,感觉和谐而惬意。村里现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30多处,大小宗祠18处,皆为陈姓祠堂。主要的几个宅子分别是司马宅、陈氏大宗祠、三星祠等,沿着古村街道,各个大宅可逐个探访。
进了寨门右手边能看到一个宅院,院子的门上赫然写着“圣旨”二字,门的右侧有一坐着的石雕像,手持一大刀,这里就是芙蓉古村的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
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可见当时主人家的气派。
在宗祠北门碰到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朋友,看上去3-4岁的样子,他应该是陈氏家族的后人。手上拿着一个手机,硬是要给我们拍照留念,逗乐了在场的游客们。小小年纪就这么爱好摄影,他这是要光宗耀祖吗?
从陈氏大宗祠出来沿如意街往里走50米左右,在街的南侧建有一个小湖,名曰芙蓉池,湖畔花木繁密。湖水被村民引出,因此宅边路旁小溪潺潺,环境极为雅致。每到晴天的傍晚,芙蓉峰的倒影就会出现在水池中央,宛如一朵粉红色的芙蓉花,分外美丽。
令人叫绝的是芙蓉池中的芙蓉亭,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峰和亭的影子在芙蓉池里重叠。亭边一群白鹅正悠闲的在池中嬉戏,偶尔走过的人们丝毫影响不到它们的。
池边有村民下在清洗竹编,由于前段时间连日的大雨使得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有些浑浊
在芙蓉池边有座围墙高高的古建名为“芙蓉书院”,南宋时创建,后被元军烧毁,现存的是明晚期重建的书院。它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
明伦堂和讲堂都是三开间。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讲堂后壁开有二扇窗子,通过后面一个很狭的采光天井来透光,以方便学子们学习。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宅前有一个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一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花园有一道小门同讲堂相通。所以这里也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