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建设高原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用地、居民用地等与城市息息相关的绿化用地之间似乎有一种矛盾不可调和。但是细心的市民能够感受到,西宁城区的绿化面积不但没有因此而消减,城市绿化量反倒逐年大幅攀升。
生态立省,美丽西宁。生活在西宁,我们深感西宁绿得多姿多彩,绿得越发浓烈。
绿是一座城市的品位,是西宁人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梦想。今天这个梦想已经逐步变成现实。
生态保护优先——青海未来的战略择决毫不动摇。
战鼓声声,作为青藏高原上唯一人口超百万的城市,西宁同样坚持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放在首位。
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绿色西宁一路走来,成功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三个国字头的金色招牌,让我们看到了西宁努力走出一条省会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让绿色多一些、让污染少一些、让约束强一些、让市容好一些。西宁市针对群众在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问题提出要求。
以建设“山清水秀、人民富裕、文明开放”的具有高原特色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致力于植树造林,致力于治理废水废气,致力于“三川一水”、“三河六岸”的美化,致力于围绕资源节约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西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铿锵有力。
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城市,立足西宁环山、滨河、抱川的自然生态特点,构建“一核、二区、三轴、四环、多园”森林城市的建设布局。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城镇园林绿化、主题公园、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机场高速路沿线景观整治、“四边”绿化、湟水湿地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双增长。
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向“背街小巷”延伸,对户外广告、街头废弃设施、建筑立面等进行重点整治。针对公园游园、街头绿地、绿化带等绿化品质不高、裸露地块多的问题,从补种补植、建设灌溉滴灌系统、提高管护水平等方面入手,实施园林绿化景观提升。重点实施了宁大路、海湖大道等14条道路景观提升改造和街头绿地建设项目,种植、补植各类乔木、花灌木32.47万株,在公园、游园、广场等载植各类丁香77.7万余株,城市新增道路绿地面积40.7公顷。
推进祁连山、拉脊山、日月山等水源涵养及生态功能区和塔尔寺景区周边、湟水湿地重点区域生态红线落地,以最严格的管控措施,肩负起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推进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完成33.39万亩生态林建设和2.3万亩低效林改造。全面开展城区游园绿地景观提升改造,实施绿化带灌溉工程,彰显既有绿地珍贵的景观价值。扎实推进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建成北山美丽园景区。
于是,东南西北中,处处新美如画。向北,占地6000亩的北山美丽园郁郁葱葱;向东,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让位于西宁市城东区的景熙丰湿地生态公园成为了城依水、水映城的“水生态公园”;向南,南山公园上9万株向日葵花艳丽绽放;向西,西宁又一城市之“肺”——百万平方米的海湖湿地公园为市民提供着更清新的空气。
今天的西宁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周边的生活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让绿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让保护环境融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西宁在全市布点作战。
全市127个村庄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沿线84个村庄的垃圾死角、堆物废料、白色污染全面清理,初步形成了“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转运、乡(镇)或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机制。组织三县共申报国家级、省级生态村46个。
结合“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旅游景区综合整治,重点对老爷山、塔尔寺、丹噶尔古城等重点景区占道经营、乱堆垃圾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西宁野生动物园、火烧沟景观带等重点景点周边环境。制作“西宁市公厕及旅游公厕分布图”,改造景区公厕35座、新建12座。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16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31%。
截至今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