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青岛高新区打通“海绵城市”生态经络

时间:2023-01-21 14:36:01 | 来源:青网

青岛高新区打通“海绵城市”生态经络

青岛生态框架基本建完

当大雨滂沱时,很多城市往往积水横流严重内涝,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记者从青岛高新区获悉,今年该区将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在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中欧低碳生态合作城市试点的基础上,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把高新区建设成一个能吸水还防内涝的城区。

作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记者获悉,2014年年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指南》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其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高新区管委工作人员解释,海绵城市,也即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防止出现城市内涝,需要时再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进展:生态框架基本建完

目前,青岛高新区水系按照“生态经络、湿地岛链”理念规划的生态框架已基本建设完成,并荣获亚洲都市景观奖,建成水系面积407.1公顷,约占规划总用地的9.05%。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葫芦巷、祥茂河水系等。今年红岛经济区将结合重点项目的推进,发挥高新区“一岛、两心、四轴、五组团”的优势,形成“一带、一轴、两湖、三环、多廊道”的水网交错体系,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在北界河生态景观工程、河东路滞蓄区、工业区雨水截流入河工程、青岛中学配套工程等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贯穿海绵城市理念,以绿化带下渗、雨水收集利用为主要方式,达到雨水回用兼顾提高地下水蓄水量的目的,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综合目标。

青岛市年内出台海绵城市实施意见

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目前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已进入审批阶段,预计年内研究通过后将印发实施。

在节约用水方面,青岛市目前的做法:一是增加人工湖泊和小型水库的数量,收集更多的雨水;其次是鼓励推广小区内以及广场内建设蓄水池进行直接利用;此外,还将把公路以及广场等地方的硬化路面“软化”,铺设能渗水的路面。今年,市城乡建设委将在全市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海绵型建筑、小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项目全面推行,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以及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率先落实;加强城市道路、绿地广场、城市水系建设海绵技术应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