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湘江创新“规划护绿”蝶变生态新区

时间:2023-01-22 13:36:09 | 来源:长江商报

湘江创新“规划护绿”蝶变生态新区

奔腾的湘江自北向南,成为中国中部的湖南长沙这座古老商业之城的中心轴线。如今,一座临江新城正在长沙迅速崛起。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一江两岸,早已不是“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位于湘江以西的“湘江新区”七年磨一剑,从“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华丽嬗变为今天的中部地区首个“国字号”新区,一个个河西新商圈蓄势待发。

湘江新区跻身“国家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高效率。湘江新区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其建设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又在哪? 连日来,记者赶赴长沙湘江新区探访。

生产总值约占湖南GDP十分之一

2月24日,在湖南长沙湘江新区,岳宁大道(岳麓区段)、湘江西岸景观工程洋湖段、长沙海昌欢乐海洋公园、普仁国际医学城4个重点项目在同一天开工,项目总投资共计超过150亿元。

老长沙人王宁听说后,非常开心。他告诉记者,湘江新区大变样,自己都快认不出了:双向10车道宽的马路旁,高楼耸立,一副旧貌换新颜的“国际范”。今后,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企鹅、观赏热带雨林,也能享受到一流的现代城市服务。

沿梅溪湖步行,梅溪湖国际新城、文化艺术中心等正在施工。坐落于湘江新区的远大住工瞄准现代绿色住宅,记者走进远大住工二期麓谷工厂看到,尽管正在建设中,这里却没有尘土飞扬、垃圾成堆的景象,车间里摆放着做好的外墙、阳台、楼梯等“零部件”。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墙面,从装模、浇筑到下线,十几分钟能做好一面。这些构件制作完成后,就可以运到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按照图纸将“积木”吊装、拧紧、焊接。

“最快只需要6天,便可以安装出建高3层、共285平方米的别墅。”该工作人员解释,工厂集约化生产方式把对材料的浪费降到最低,整个生产过程低碳环保。

湘江新区是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一块“试验田”,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在这里,首先锁定的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集成化发展转型的目标。从规划申报到正式获批,湘江新区坚持规模投入、集中投入、快速投入,迅速补齐城市发展滞后、发展载体不强的短板,产业支撑不断夯实,对外影响力明显扩大。

数据显示,依托长沙先导区组建跨行政区的湘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9年的91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79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10,成为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2015年,湘江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70亿元,新区完成财政总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8%。

蝶变的7年,湘江新区城市承载功能提升,投资500多亿元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水电气讯和教科文卫等项目300多个,拉开30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框架,形成180万人口的城市承载能力,具备了大规模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基础条件。

刚刚踏入2016年,湘江新区就“捷报”频传:成功签约项目56个,总投资达700亿元。在现场签约的26个项目中,14个是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个是PPP合作项目。湘江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新区定下更高目标:计划铺排项目401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25个,产业发展项目176个,年内预计完成投资906.17亿元。未来三年,20大重点项目将在湘江新区陆续开竣工,其中投资1021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将加速推进产城融合;投资212亿元的项目将让民生改善再升级。

优先规划保护区域确保生态发展

从“河西”到“大河西先导区”,再到今天的“湘江新区”,毋庸置疑,河西的地位在提升、格局在扩张、气质在升华。

“在桃花岭公园沐清风,在梅溪湖畔赏碧波。”每到傍晚或周末,位于湘江新区的梅溪湖、洋湖在霓虹灯下衬出美景,市民在湖中小岛闲庭散步。3月1日晚,记者看到,不少外地游客租辆双人自行车,骑车欣赏水体景观。每晚,梅溪湖边的音乐喷泉开放,高高喷起的水珠随音乐舞动,流光溢彩。湘江新区国土规划部环境资源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说,梅溪湖是长沙市最大的城市内湖,然而这里原来仅是一片低洼的滩涂地。2009年,湘江新区投资6亿元,退田还湖,建设了3000亩、蓄水量达700万立方米的梅溪湖。如今,以绿色、低碳、生态理念为主旨打造的梅溪湖新城已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五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

洋湖湿地公园也是湘江新区的一大“名片”。但几年前,这里还是湘江行洪垸的沼泽地,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湘江新区投55亿元,将这个4平方公里的沼泽地,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1500个品种、15万株湿地生物、150种亚热带动物和昆虫荟萃,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该工作人员说。

事实上,在湘江新区的众多“新举”中,率先实行“反规划”是不得不说的一大尝试。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原先制定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里,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先确定禁建区610平方公里、限建区150公里,再确定开发建设区380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面积被规划为保护区域,确保了生态系统不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因素而受到破坏。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而是在城市建设中,优先对不建设区域进行规划,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区域保护起来,再对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进行城市规划。”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反规划”是应对快速的城市进程和空间无序扩张的一种途径。

湘江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除率先实行“反规划”外,针对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项目,湘江新区从规划、涉及到施工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立了一整套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其中12个指标为国内首创。“我们计划到2017年,在新区范围内的农村全面推广综合性生态补偿制度;龙王港、靳江河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核心区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覆盖率达80%。”上述工作人员说。

创新“聘用制公务员”造人才特区

未来三年,湘江新区将如何继续创新?记者从多方获悉,湘江新区在行政管理、国土管理、多规合一、产城融合、投融资、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示范等十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将依次铺开。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往往是最关键的要素。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融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新区通过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扩大政府平台投融资功能,成功破解资金筹措这个难题,保证建设资金需求,防范债务风险。

数据为证:截至2015年5月,累计取得动态融资880亿元,累计偿还贷款本息650亿元,融资余额280亿元;管委会系统资产总额680亿元,整体负债率41%,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该工作人员说,在融资方面,湘江新区管委会采取“大法人制”,管委会的直属公司统一由融资管理中心负责融资,融资管理中心与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合署办公,既保证资金需求又实现任何负债有资产支撑、有收益来源。

2012年以来,新区融资方式积极转型为“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积极对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基金市场、信托公司等机构,多元拓展创新直接融资手段,有效改善融资机构,降低融资成本。

记者获悉,至2017年,湘江新区将学习借鉴国内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争取在新区内设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完善新区与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体系。同时,湘江新区计划试点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我们还将尝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聘用制公务员模式。”湘江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区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而新区将探索聘用制公务员模式,打通新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渠道,打造中部地区“人才特区”和“人才洼地”。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而是在城市建设中,优先对不建设区域进行规划,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区域保护起来,再对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进行城市规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