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下沉式绿地 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对于雨水而言,直接进入地下管网相当于“硬着陆”,而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来“接收”雨水,可谓“软着陆”,这也是海绵城市所独有的。目前,西安正在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快排”模式易造成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社平说,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与大多数城市一样,西安目前的排雨方式也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强降雨一来,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对缺水的西安来说,让雨水这么白白流失了,真的很可惜。特别是每年七、八月份,西安的主汛期里,很容易出现大到暴雨,一方面,积水点易造成内涝,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这种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理念的规划设计,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帮助西安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理工大教授李怀恩说道。
海绵城市将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怀恩介绍说,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西安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限于雨水利用
西安的“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一旦申请成功,国家每年将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西安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围绕‘渗、滞、蓄、净、用、排’6字展开,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将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多余的再进入排水管道。而小区内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来收集多余的雨水,随后再慢慢排放,来缓解高频率的集中式降雨带来的内涝。”王社平说。
王社平表示,西安的海绵城市建设也绝不仅限于雨水利用,还将涉及水环境、水污染和水安全等综合考虑。目前,西安正在浅尝海绵城市的建设,西铜线、建材北路等试点路段的生态滤沟、蓄水池等设计方案已接近尾声,一旦建设完成,将为西安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的建设提供有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