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新三样”蕴含社会发展“新理念
为倡导文明祭祀,今年清明期间,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祭祀新三样”:鲜花、卡片、黄丝带。“1000响的鞭炮可以换5支菊花,2000响的鞭炮可以换7支鲜花;3刀黄纸可换1支鲜花,5刀可以换两支。”在东山生态园入口处的兑换点,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几位市民换鲜花,换取鲜花的群众可以免费领取一张追思卡片和一根黄丝带。(4月3日《人民日报》)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至今日,清明更是蕴含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精神传承。清明怎样过才“清明”?老话题引发人们的新思考,一个共识不容忽视:清明应当“清明”过,移风易俗正当时。
笔者注意到,今年全国各地都积极倡导文明祭扫、绿色祭扫、低碳祭扫,不少地方不仅推出祭祀“新三样”(鲜花、卡片、黄丝带),还大力抵制“旧三俗”(烧纸、焚香、磕头)。除此之外,许多政府部门、各大网站、殡葬服务单位等,也纷纷发出“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倡议书”,广泛开展“网上寄哀思”“时空信箱”“思念墙”等文明祭奠活动,助推社会风气走向“清明”。
这种倡议很及时、很必要。无需讳言,现实中仍有些人存在愚昧落后的思想,乱象频现的祭品市场就可见一斑:“香车”“别墅”已不新鲜,取而代之的则是“二奶”“小三”等奇葩祭品,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一条龙”,要啥有啥!如此祭扫,不仅亵渎了先人,也败坏了风气。
祭扫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缅怀,是对先人好思想、好家风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站在先人墓前,献一束鲜花,捧一抔新土,不单是为了履行一种仪式,更是为了唤回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增添砥砺前行的力量。一个鞠躬、几许默哀,栽一棵树、写一首诗,何尝不是对先人的缅怀?“鲜花换火纸”“丝带寄哀思”,又何尝不是绿色、低碳、环保的新风尚?
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和温暖之外,还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追求,如天地清明、政治清明、人心清明等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追思过往,展望未来,同先人对话,丈量尘间纷扰,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顺应时代,移风易俗,让环境更“清”,让心灵更“明”,无不是对先人最好的敬仰和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