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种植一亿株珍贵树背后的绿色雄心
日前,浙江省启动“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在启动仪式上,全省11个地市申报了自己的种植意愿:丽水,150.5万株;杭州,97.3万株;温州,77.7万株……
浙江为何要发起这项行动?这项行动,又将会给浙江带来怎样的效益和变化?
为什么要种珍贵树?
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60.89%,理论上并不缺树。
不过,浙江省林业厅绿化造林处有关负责人解释到:浙江不缺树,但缺“高、富、帅”的树。高,即高大的乔木树种;富,指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帅,则是树形优美的彩色树种。
浙江是全国珍贵树种种源最丰富、分布较集中的省份之一。据调查,浙江有木本植物109种423属1400多种,其中列入《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的多达78种。
但另一组数据却让浙江十分“尴尬”:目前,全省森林面积9071万亩,总蓄积量2.65亿立方米,但珍贵树种总面积仅211万亩,总蓄积量115万立方米,零星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在新的市场需求和贸易形势下,这点数量的树木储备远远不足。
在浙江西部,龙游县林场1965年栽植的红豆树片林,目前有成材植株65株,平均胸径31厘米,心材材积达31.7立方米,占总材积56.3立方米的56.4%,据初步估算,林分价值达600万元;在浙江中部,诸暨市赵家镇榧王村的“香榧王”树龄已有1300多年,每年青果产量仍可达500公斤,年销售额达10万元。
“蓄宝于山,藏富于民”,是这项行动的直接目的。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说,珍贵树种的单位面积产值和利润,是一般用材树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济效益极为显著,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珍贵树种材质特殊,加工产业链长,储备和增值空间大。我们可同步推进珍贵用材建设,形成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珍贵用材林产业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地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山区经济发展。
“浙江种植1亿株珍贵树的计划,不能仅依靠降香黄檀等引进树种,还要种‘土、特、长’的树。”浙江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工作人员说。土,就是容易生长的乡土树种;特,指彰显特色的地方树种;长,则是抵抗力强的长寿树种。因此,“高、富、帅、土、特、长”,是浙江省林业厅选好树种的6个关键字。
这些树要种到哪儿?
在过去的8年中,浙江已种植4000余万株珍贵树,其中的2000余万株种到了农村。在嘉兴,秀洲区洪合村连续多年向村民赠送榉树苗木,造林300多亩。如今,整个村庄郁郁葱葱,一派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让过往群众赞不绝口。
作为全国第一批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建德市结合森林村庄、古村落保护、星级社区创建等工作,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村60个,既改善农村环境,又促进林农增收。
更为期待的是,浙江种植珍贵树,不仅要种出经济、种出生态,还要种出别样的风景。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林区,山上的树林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淡黄色、金黄色、橙色、红色等不同色调。但在浙江,因为常绿木过多,冬天也是绿色的,而很多珍贵的树木就有彩化的功能。据《浙江省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未来5年,浙江要以通道沿线、江河内侧、城镇周边、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发生前沿等区域为重点,着力建设彩色森林,提高森林的景观质量、资源质量和生态功能。
财政要花很多钱吗?
“5年绿化平原水乡,10年建成森林浙江”,浙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过去的5年,浙江新植树木5亿多株,平原绿化新增面积207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625万亩。2016年,浙江省级财政还将投入资金3.7亿元用于绿化造林。
早在8年前,浙江启动《浙江省珍贵树种资源发展纲要(2008--2020)》时,社会上就有疑问:像南方红豆杉这样的珍贵树苗,市场价曾炒到几百元一株,要种1亿株珍贵树,江浙财政是不是要花很多钱?
2008年,浙江启动珍贵树种种植时,当年财政投入资金400万元,2010年增加到700万元,2013年增加到1000万元,2014年增加到2000万元。2016预算投入2200万元,其中200万元来自于地方财政,另外,每亩新增的珍贵树造林还可获得1500元的省级财政补贴。
每两年,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15家国有育苗基地,以承担培养珍贵苗木的重任。这几年运行下来,一年生珍贵苗木的平均采购价约为每株0.8元至0.9元,2年生苗木的价格为每株6.5元。在启动仪式上,一年生珍贵苗木可免费领取,但领取2年生珍贵苗木,各地还需给予每株2元的补贴,补贴的钱又将纳入种苗基金。
珍贵树之所以珍贵,关键在于它的特质和树龄。种珍贵树,要经历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看清它的重要意义,但浙江愿意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