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时赏花 自宋朝开始的流行习俗
春到江南,郁金娇艳海棠花开,上海正迎来赏花的好时节。应时赏花,从宋朝起就是上海地区流行的习俗。在古代,沪上百姓可以春游龙华赏桃花、夏访名园赏荷花。进入新时期,一些赏花节事或公园庆典,成为都市旅游和文化新名片,推动赏花习俗焕发新的生机。
赏花传统由来已久
史料记载,农历二月十二日是花朝节。据《康熙松江府志》载:“十二日为花朝,群卉编结红彩,以祝繁盛。”说的是,人们从花市上买回花卉,用彩绸或红纸包裹花卉枝干。清代上海县人张春华有《沪城岁事衢歌》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描绘了沪上花朝节的盛况。嘉定人钱大昕《练川竹枝词》曰:“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语相将北郭行。折得缃桃刚一朵,小鬟偷插鬓云轻。”描述了赏花者相伴而行、花插云鬓的情景。
花朝节时,沪上有张挂花神灯的习俗。花神灯又称凉伞灯,灯为六角伞形,灯上绘有各种人物花卉、珍禽异兽,璎珞须带。出灯时,十番锣鼓,有纸扎花篮花枝,有细腰鼓采花女,灯光璀璨,绵亘数里,无不精妙。
上海的赏花传统由来已久,春游龙华赏桃花,夏访名园赏荷花,四月豫园兰花会,九月还有菊花会。清代李行南观法华牡丹有感而发,“法华花市爱留宾,障目浓堆富贵春。红紫浅深夸廿种,就中最赏雪夫人。”嘉定梅花源赏腊梅,“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龙华寺内外观桃花,曹钟竣诗曰:“龙华寺畔草萋萋,柳绕江村花映溪。十里桃林红不断,画船常滞画桥西。”
追求审美品位提升
沪上的赏花习俗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生机,洋溢着时代精神与文化格调,成为联络朋友感情、调节家庭关系的重要途径。一些已经具有相当声誉和影响的赏花节庆,成为吸引和影响都市人走出家门的契机。
特别是,在园林和景区建设中,举办与赏花相关的节庆和花展,成为申城各大园林、景点吸引游客入园的策略。例如,东海之滨南汇桃花村的上海桃花节,人潮涌动的宝山顾村公园樱花节,金色花海的奉贤菜花节,海隅花香的海湾森林公园梅花节,紫色浪漫的崇明薰衣草节,风来飘香的桂林公园桂花节,万紫千红的金山田野百花节……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入园下乡、踏青赏花,映衬生活水平的改善、审美品位的提高。
上海市民热衷于赏花的原因大致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走进花园有了物质基础;文化水平的提高,让人有了更多的审美情趣和多样化消费需求;老龄化程度加深,让不少人有了休闲时间;城市花园建设水平的提高,让人可以就近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卉。再加上交通的便利、社会聚会与情感交流的需求,等等。
总之,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大自然,在百花争艳中看花赏花,在花团锦簇中放松心情,在赏花品花中沐浴自然,在风光无限中领略鸟语花香,不仅有助于休闲健康,而且有利于陶冶性情。倘若再约上几位亲朋赏花聚会、漫步聊天,叙叙旧情、谈谈生活,交流信息、传递情谊,不失为有腔调的都市生活。
掌握四步“识花术”
赏花须识花。当代人有必要知晓不同花的种类、习性、花形等。
首先,百花争艳斑斓绚丽,赏花需观赏花的色彩。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其中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菊花的品种荟萃争艳,以白、黄、棕、粉红、红、紫、绿、复色为序。红的火热、黄的温馨、白的圣洁、紫的浪漫,各人的趣味不同,对于花的色彩喜好也不一。有的喜欢浓艳之色,有的癖好淡雅之色,也有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其次,一枝在室满屋飘香,赏花需欣赏花的香气。桂花、梅花、兰花、荷花、玫瑰、月季、蔷薇、茉莉、白兰都有香味,或芳馨扑鼻,或幽香清远。古人赏花曾提出品香的浓、清、远、久四个标准,宋朝诗人江奎推崇茉莉花具备此四个标准,因此提出“他年我若花史,列为人间第一香”。
再次,风姿绰约百娇千媚,赏花需观赏花的形态。花卉中姿态最为丰富的是菊花,其品种已达3000种以上,花型有宽带型、翻卷型、叠球型、匙荷型、雀舌型、蜂窝型、莲座型、卷散型、松针型、丝发型、龙爪型等。世人根据菊花花型命名了白燕漫风、碧玉松针、彩霞飞舞、春风杨柳、飞雪迎春、飞珠散雾、富贵紫球、花楼玉凤等。
最后,历代文人墨客赏花时,常常从高洁的审美意境中寄寓情思,焕发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牡丹的富贵高贵,百合花的高洁孤傲,紫罗兰的浪漫忧郁,荷花的超尘脱俗,梅花的傲雪迎霜,合欢的情投意合,康乃馨的热情纯真等,在咏花言志、绘花抒情的传统中得以充分展现。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