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季”无锡“鲜花+”概念做细“春经济”
最美人间四月天。从2月下旬就进入“赏花季”的无锡市,梅花节、樱花节、桃花节、杜鹃花节、油菜花节次第展开,各景区游客摩肩接踵。“鲜花+”,正成为无锡“春天经济”的一大亮点。融入声光电、搭上互联网、古镇花田中搭台唱歌、叠加“非遗”“老字号”“鲜花送劳模”等新鲜元素……每个花节,都赚足了人气和财气。
鲜花作引,花节成就甜蜜事业
今年清明小长假,太湖鼋头渚景区共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同比增长20%。自3月17日樱花节开幕以来,鼋头渚连续两个周末日客流量接近5万人次,逼近景区最大承载量。
以太湖碧波万顷为主打景色的鼋头渚景区,巧妙运用声光电现代科技,赋予3万余棵樱花树别样情趣。晚上7点进入鼋头渚,映入游客眼帘的是一幅如梦如幻景象:原本素淡的樱花,被灯光装扮得绚丽起来,变换着银白、火红、淡紫;耳边丝竹音乐,背景为湖中小桥,仿佛人间仙境,吸引游客狂拍发往朋友圈。人民网记者拍摄的“鼋头渚夜樱花”图片包,短短两天点击量就超过22万次。
“预计今年樱花节购票游客总数将突破50万人次,其中30%是冲着夜樱去的。”鼋头渚景区管理处主任史明东介绍,“樱花+声光电”2014年首次推出便一炮打响,2015年景区营收2个亿,其中1/4来自樱花节。
阳山水蜜桃有口皆碑,举办了20年的阳山桃花节如今也愈发红火。3月29日,又一届阳山桃花节拉开大幕,当天就迎来10万赏花大军。游客赏花之余荡船、登山、烧烤,赶节场、看演出,在大自然中感受快乐。
“搭上互联网+,我们把桃花节办成了‘甜蜜的事业’。”阳山镇镇长杨丹介绍,桃花节是引子,把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多价值。目前,农家乐、民宿和温泉开发是阳山休闲产业发力的重点,阳山的旅游产品通过“无锡美丽阳山”公众号发布,“田园东方”“花间堂”等新派潮流民宿都以线上运营为主。
4月2日,在无锡荡口古镇举行的首届花田音乐节,则把一座大型舞台搬到了300多亩油菜花田里。每张120元的门票,预售超过4000张,外地游客超过半数,更有来自北京、成都等地的远方客人。此前籍籍无名的花田,转瞬实现了“逆袭”。
故事成核,独特风物个性留客
花事活动越做越强,各地赏花项目纷纷登场。无锡文旅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国伟认为,鲜花后面的“+”,决定着赏花经济能否摆脱“昙花一现”。
4月1日,2016中国杜鹃花展在锡惠景区开幕,这是全国最高水平的杜鹃花展,有50个城市参加。在樱花、桃花、郁金香、油菜花等四处“夹击”下,杜鹃花如何“突围”?“我们准备了精彩的‘杜鹃花+’,让游客赏花时还有其它收获。”锡惠景区管理处主任鲍坚强介绍,景区推出“杜鹃花+文化”,引进无锡首座髹金漆博物馆,让人们得以感悟家国情怀;引进“杜鹃花+老字号”,王兴记、功德林、无锡老酒等进驻展会,让游客大饱口福;打造“杜鹃花+非遗”,惠山泥人、留青竹刻等表演,令展会更具文艺气息;而“杜鹃花+活动”,则将赏花与摄影、踏青、为劳模送鲜花等活动结合,增加游客的参与度。
“‘鲜花+’,关键是讲好景区故事,留住更多回头客。”徐国伟说,鼋头渚的樱花历史悠久,70多年前就种下了第一批樱花。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友人与无锡共建“中日樱花友谊林”,该活动连续开展29年,已成为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先后有16000人次日本友人来到无锡参与植樱和各类友好活动,种植的樱花树现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樱花谷。也正因此,鼋头渚樱花节不仅吸引国内游客,还有大批日本游客慕名前来。
当地专家指出,“鲜花+”,是在园林景区现有资源禀赋基础上进行挖掘,彰显个性风格。只有依托不同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对鲜花经济重新精心整合,才能丰富赏花游的内涵,避免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
创意为源,不断升级产业链条
“鲜花+”,不仅在无锡风生水起,还实现了品牌输出。
4月底,大连旅顺樱花节将首次推出夜赏樱花活动。该活动从创意到场景设计制作布置,全由无锡文旅集团旗下的天语和声文化有限公司打包完成。除此之外,“天语和声”还负责运营旅顺樱花节的其它多项活动。
徐国伟告诉记者,要让“鲜花+”不断升级,有赖于源头创意层出不穷,其间少不了专业团队策划。为此,文旅集团出资收购了天语和声,后者专门负责为无锡各大景区打造活动,对外输出管理。刚刚举行的花田音乐节邀请陈绮贞、水木年华等演出阵容,把金色馥郁的油菜花海、乡间踏青的生活野趣和独具匠心的舞台演出相结合,对已获得3A景区的荡口古镇也是一次强力推介。
“‘鲜花+’要升级,必须固牢产业链条。”杨丹说,既要把吃、住、行、玩、购串起来,也要把景点、线路连起来,并赋予文化内涵。在一年一度桃花节基础上,阳山镇打造了“春花、夏桃、秋渔、冬浴”四季旅游产品,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转型成为一个旅游大镇,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为满足都市人寻找梦里桃花源的念想,该镇推出花间堂·稼圃这一民宿产品,选址在拾房村,谐“十房”之音集十座老屋精心修葺,保留村内原乡草木池塘,通过“老物新用”来留住岁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