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寻乌林业部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
寻乌林业部门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始终高度重视林业生态保护与发展,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加大天然林、公益林、水土保持林等重点生态林的保护力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等区域的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设,开创寻乌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在2014年11月先后通过省级专家检查组的核查验收,创建了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建立了东江源桠髻钵山、黄畲山和东江源仙人寨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下文批准同意“江西寻乌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工作。努力把寻乌打造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一、攻坚克难,国有林场改革圆满完成
牢牢抓住历史性机遇,强化措施,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按照“分流、分类、分制”原则,妥善安置职工、实行分类经营,全面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一是突出整合重组,定性定编,实行统筹分类管理。按照“转型定位、稳定权属,统筹兼顾,整合林场、做大做强”的思路,对全县原4个国有林场进行了整合重组,于2013年1月,寻乌县生态公益林场正式挂牌运作,相关人员全部到位,接管全县原国有林场的林木、林地及国有资产,为下一步做大做强国有林场打下了坚实基础。2015年,寻乌县生态公益林场被省林业厅列为“全省国有林场后续发展”示范林场,2015年12月,寻乌县被省国有林场改革小组评为“国有林场改革先进县”。
二是突出以人为本,一场一策,妥善解决后顾之忧。本着“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维护稳定”的思路,实行“一场一策”,从优从高给予货币补偿,职工安置及补偿金以货币发放的形式全部发放到位。同时,一次性清偿了原国有林场欠付职工的社保、医保费用,并为职工预留了五年的养老保险金、职工医保金。桂竹帽林场还自筹资金25万元,一次性为全体转制职工缴交了社会化管理服务费。
三是突出资源整合,财政兜底,全面落实改革资金。根据原国有林场建场年代久、历史遗留问题多、内外债务多的现状,紧扣“垫、盘、招、借、抵、分、争、补”八字诀,妥善化解了国有林场债务。在未处置原国有林场林地、林木资产的情况下,将原国有林场资产由县国资经营公司收储,实行改制资金专户管理,职工安置及“一补三险”等费用全部由县财政兜底,确保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了职工“老有所养”的期盼和愿望。
四是突出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确保职工安居乐业。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为原国有林场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落实了提前退休优惠政策。设立了桂竹帽镇桂峰居委会、桂竹帽镇上坪居委会、澄江镇香樟园居委会,并按照有关程序做好了接、转、管工作,确保已安置职工得到社会化管理。扎实有效开展了林场危旧房改造,解决了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优先聘用原国有林场技术、业务骨干作为新组建的寻乌县生态公益林场的管理人员和护林员,并将原林场商品林、经济林等林地优先承包给林场职工,发展果业、毛竹、油茶等产业,解决了职工改革后就业和生活出路的问题。结合创业贷款、再就业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原国有林场职工自主创业,许多职工创办了经济实体或外出务工,确保改革“软着陆”,人人有“饭碗”。
五是突出各方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林场发展后劲。高度重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硬化了全部国有林场通场道路,场部水电问题也得到全面解决。同时,加大了公共服务场所、林场居民区、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完成了桂竹帽知青广场、蕉子坝中心广场场地的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健身器材的购置,全面完成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道路硬化、水电入户、集中供水、电力增容、街道亮化等工程;完成了桂竹帽镇上坪工程和镇焦子坝集中供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林场的基础设施和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国有林场发展的后劲。
二、主动作为,营林绿化工作成绩斐然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主体,全力推进造林绿化,促进全县造林绿化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我县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这一荣誉称号的获得,是国家、省、市对寻乌造林绿化工作的高度认可,寻乌林业部门也始终按照“五个高”的标准高位推进造林绿化工作。
(一)植树绿化氛围“浓”。牢固树立植树造林就是建造“绿色银行”,是子孙后代宝贵财富的思想,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全民义务植树氛围浓厚,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全县每年农村义务植树都在66万株以上,各乡(镇)都建立了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建卡率达到了100%。2012年以来,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54万亩,超额完成省、市年度计划任务,造林总体成活率达到94.1%。
(二)造林绿化机制“全”。积极探索绿化造林新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绿化机制体制。2012年以来,全县实施的珠防护林国债项目、林相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在认真编制实施方案及专项规划设计的前提下,通过招投标等形式,由具有绿化造林施工资质的专业队承包造林,通过机制体制的规范和完善,全县林业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79.5%提高到目前的81.34 %。
(三)城市园林绿化品味“高”。按照“城区园林化、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建设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7%;城区绿地率为42.21%,公园绿地面积1473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01平方米,植物种类300余种。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88.43%;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8.01%;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地。
(四)矿山综合整治力度“大”。寻乌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开采稀土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积极开展矿区复绿工程建设。从2013年开始,对全县废弃矿山以造林复绿结合种草或种植经济作物的综合治理方式进行矿山复绿,县林业部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并引进荷树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废弃矿区种植长林系列高产油茶,产业复绿3000亩,成活率高、长势好。
三、凝心聚力,油茶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始终把油茶产业发展当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引导农民做大、做强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坚持示范带动。在深入调研、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理事会运作,采取“四统二分”(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分户受益)股份制模式,重点在南桥镇打造6万亩高产油茶示范区,在留车镇打造2万亩高产油茶基地。通过引进民间资金、流转林地、公司托管、贫困户收益的发展模式,在文峰乡荷树塘建设高标准高产油茶基地3000亩。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推进全县油茶产业发展。
(二)坚持政策驱动。采取“先实施后奖补”原则,区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连片种植与分散种植等情况,对新种植高产油茶、改造低产油茶的,给予政策扶持,促进油茶产业发展。通过政策驱动,确保油茶产业扶贫更加有效、精准。
(三)坚持资金保障。为保障油茶产业发展,切实破解贫困群众的资金难题,采取产业贷款、贷款贴息、产业保险、现金奖补的“四轮推动”资金扶持模式,促进油茶产业发展。如与农信社、农业银行合作,发展“产业扶贫信贷通”、“金穗油茶贷”等贷款项目,以1:8的比例放大扶贫贷款,有效解决群众发展油茶资金难的问题。
(四)坚持利益联结。紧扣“基地开发、扶持龙头、政策保障”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形成“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基地+农户(贫困户)”等发展模式,突破了以往分散经营、传统管理的局限,油茶开发面积和质量明显提升。如南桥镇下廖村万亩油茶示范基地,吸纳10个小组374户1559人,其中贫困人口334人组成油茶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五)坚持生态开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造改结合和政府引导、机制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大户和企业的参与热情,利用荒山荒地、低产低效林、废弃、病残果园废弃矿山等树种结构调整,拓展油茶产业发展空间,在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油茶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开发,以生态为重,尽量减少水土流失,确保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循序渐进,退果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为保护东江源区绿水青山,确保东江流域的饮用水安全,从2009年开始,对坡度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等生态脆弱地区和寻乌水、马蹄河源头,小二型以上水库周围、森林公园等生态重点保护地区实行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退果还林,目前已累计实施退果还林9760亩。
1.紧扣一个目标。坚持生态恢复,群众增收目标,实现防止水土流失、有效涵养水源目的,持续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库区群众的生活得以持续改善。
2.坚持两项原则。坚持注重保护,兼顾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兼顾农民增收,确保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服从大局,互利共赢原则。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合作共赢。
3.实行三类措施。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聘请省林科院对九曲湾库区上游的退果还林区域进行科学设计。二是抓好宣传引导。让农民真正认识到退耕还林一项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大事。三是坚持分类推进。采用政府征收、依法推进、示范引导、区别对待等方式推进退果还林政策的落实。
4.落实四项政策。一是发展林业经济。对退果还林后的山林,提倡种植红心杉、含笑、樟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树种,达到要求的林木可列入公益林补助项目,对群众实行补助。二是实行生态移民。积极引导群众移民搬迁,整合扶贫移民资金,对移民搬迁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中的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三是转移农村劳力。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中介就业服务,积极推出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解决退耕还林区域群众的后顾之忧。四是实施信贷扶持。结合产业扶贫信贷通,安排帮扶资金贷款,给予贫困户扶贫贷款贴息,解决发展产业贷款难、没有发展资金等问题,从而有效带动群众的自主发展,帮助群众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