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李欢1月7日报道:据第三方公司调查显示,2020年度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两项数据连续第8年实现“双提升”。两项数据再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挥洒着全市公安民警的辛勤汗水,更书写着一串串舞动的字节、一行行飞扬的代码。
2020年,上海市公安局以智慧城市、智慧公安建设为支点,主动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撬动了超大城市平安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击防控“数字化”,高效打防每一起民生案件
在徐汇公安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一台自助报案机引人注目。市民张先生前来报案,放上身份证一扫,进入的报案界面简洁明快,“报警原因”选项也十分口语化:我被抢了、我被偷了、我被打了、发现可疑情况、交通事故……
派出所设有报案窗口,也有民警24小时值班,为什么要用机器报案?目的很明确:确保每一起案件都“无条件受案”,不被忽视,更不会被降格处理。同时,一套数字化的案件处置流程嵌入其中,助力警务流程实现更透明、更高效。
城市安不安全,群众最有发言权。在今年7月发生的一起自行车盗窃案中,徐家汇派出所接到车主施先生报警后,3小时内就抓获嫌疑人董某,并缴获被盗车辆。对于民警的办案效率,施先生惊讶不已。
“我们现在对盗窃案件有一起打一起,对犯罪分子有一个抓一个!”所长周俊介绍,通过研发应用数字警务综合综合应用系统,办案效率显著提升,让民警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打击整治那些案值虽小、办案成本却很高的小恶、小乱、小案,实现了对违法犯罪的“打早打小、露头就打”。
目前,全市95%的居民小区和所有商务办公楼宇完成智能安防建设,相关区域基本实现了可防性案件的“零发案”。社会治安防控最小单元防护圈不断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精准感知、精准识别、精准处置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入室盗窃案件发案同比下降72%,破案同比上升23%。
打击防控“数字化”:禁恶于初萌、除恶于即发
“上海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力举措,更加坚定了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与信心。”某世界知名品牌公司权益保护总监琳达专门致信,感谢上海警方在她们尚未发现自身权益被侵害之前主动出击,打掉了一个侵权售假团伙。
保护知识产权、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是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0年,上海公安机关依托智能研判工具,对网络空间中的侵权假冒犯罪线索进行自主抓取并作分析研判,共破侵权假冒案件920余起,涉案金额69亿元,保护了330余个品牌的合法权益。
打击防控的“数字化”,使公安机关能够对社会治安整体态势做出精准科学的分析研判,“禁恶于初萌、除恶于即发”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城市治理“数字化”,高效处置每一起风险隐患
“尽管人很多,但现场秩序非常好!”2020年10月2日夜,游客小陈流连在陆家嘴和外滩的美景中。他不知道的是,那天晚上,逾8.1万人同时驻足外滩滨水区,打破了历年国庆假期的最高瞬时客流纪录。
轨交、民航、铁路以及历史数据源源不断汇入大客流监测系统,让警方能够精准预测未来1小时的客流、车流,及时采取精确疏导措施,从根本上杜绝风险隐患。不仅外滩秩序井然,出入市境G40高速“逢节必堵”的魔咒也被打破了。
安全有感,管理无感的背后,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强大支撑,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治理模式正在实现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的转变。每一起风险隐患得以高效处置,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
政务服务“数字化”,高效办成每一件身边小事
“在上海,处处都能感受到效率与温度!”2020年10月,韩国人朴先生入境抵沪,在位于杨浦区租住地,他通过手机登陆“境外人员住宿登记互联网自助申报系统”在线完成了住宿登记,不用像过去一样跑属地派出所。一件件身边小事的高效办成,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随着公安“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许多原本必须到派出所“见面办”的事项,现在可以“不见面办”,甚至是“指尖办”。 2020年10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发出了首本内地直接受理签发的001号港澳居民“回乡证”。此次新政为港澳居民提供就近就地申办无需往返、一次办结高效便捷、网上精准预约查询等普惠均等的办证便利服务。据估计,每年在内地申请换发补发证件的港澳居民仅交通费一项可节省约1.8亿元。
为方便群众办事免交材料、生活出行免带证件,市公安局制作共享了身份证、驾驶证、护照等76类7200余万张电子证照,占市电子证照总量60%以上,支撑各政府部门调用,并在公安各政务服务窗口以及交通执法、宾旅馆住宿等场景全面应用。群众只需要电子亮证,就可以便捷办事、出行。
政务服务的“数字化”,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推进了跨部门数据共享,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
作者:李欢
来源: 东方网